第261章 令人惊叹(1/3)
三份报纸送至县令府,即荀子的宅邸。《大秦报》的办事处尚未设到此地,虽然办事处职责简单,仅为接收、发行和记账,但由于地处偏远沿海,离秦国较远,目前最远的办事处位于陈郢一带,其他地区也在加紧建设中,预计年底前可覆盖七国,届时兰陵也会设立。至于订阅服务,目前仅限于秦国,因为若要推广全国,需投入大量人力,非短期可行。
报社还大规模训练信鸽,尝试革新传统新闻传递方式,力求实现更远距离的通讯。
荀子所获三份报纸是从陈郢托人带来的第六期,包含金榜内容。他自留一份,另两份分别给韩非和小 ** 张苍。
荀子热衷阅读报纸,尤其是政治和文学板块。收到报纸后,师徒三人共同研读。
“会试已经开始了……”荀子捻须端详头条,对韩非说道,“这种科举制度比举荐制更具活力,秦王推行此举,确实魄力非凡!”
韩非点头附议:“吴巨确实是个天才,能提出这样的官吏选拔改革方案。”
韩非对韩国和楚国未能采纳新思想感到愤懑:“为何韩国与楚国不愿学习这些?楚国庞大却派系复杂,世家豪族势力盘根错节,固守旧制,毫无进取之心。韩国则奸臣当权,朝中尽是庸才,缺乏变革之意,难怪国力衰弱,屡遭秦国压制。”
身为韩国宗室的韩非并非单纯责备,而是痛惜国家现状。
“楚国积弊已久,三大家族控制力极强,既牵制君权,又抗拒革新,只顾私利。至于韩国,或许并非全然不思进取。丞相张平算是个明眼人,看过《大秦报》后,想必会有所触动。只是韩国现状,或许保持现状比贸然行动更稳妥,至少这样还能一致对外,若贸然改革,反而可能引发内乱,最终自食其果。”
荀子的话语让韩非点头认可,他深知韩王对国内的掌控远不及秦王,韩国内外交困,风险重重。改革犹如用药,有时需猛药治病,但这风险极大,稍有不慎便可能坠入深渊。
韩非摇摇头,感到深深的无奈,国家病入膏肓,不知该如何医治。
他叹息一声,取过纸笔,思索片刻后写下:
【子房,近来可好?】
在问候近况并简单提及自己的情况后,韩非转而讨论国内政局及天下形势,对秦国推行的科举制度等重要政策发表看法。
这是他即将寄往韩国的信件,收信人是张平之子,一位聪慧的年轻人。韩非与他志趣相投,认为他会继承祖辈遗志,成为韩国的中流砥柱。
尽管身处楚国求学,韩非始终与国内保持联络,常写信交流。
与此同时,小徒弟张苍被报纸上的内容深深吸引。报纸上刊载了一些数学题,引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。
共十道题,皆由吴巨所出,乃其最新创意。每题均印于纸面,且设悬赏,前五名正确解答者,只需将答案邮寄至大秦报社总部,即可获得一定数额的“赏金”。
然而,这赏金并非轻易可得。这些题目的难度远超会试中的数学试题,极为棘手。
在咸阳,这十道题中仅有两道被人解答出来。
张苍对此充满兴趣,正在仔细研究。
之前,《大秦报》推出的初试和会试特辑,张苍均有参与,并积极作答。他对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。
这与荀子毫无关系,荀子专注于政治、文学及教育,对算学并无太多造诣。因此,当荀子发现张苍对数学感兴趣且极具天赋时,感到十分惊讶,也只能将其归结为天赋异禀,于是赠送给他一本《周髀算经》。
张苍已成功解答了初试与会试特辑中的所有题目,原本以为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