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0章 王尚礼的烦恼(2/3)
找不到适合的大规模铁矿。”王尚礼显得有些焦虑。吴巨陷入沉默。
这确实是个难题。
回顾铁器的发展历程,实际上可能还不足百年。在此之前,人们主要使用铜器,因此已知的铜矿资源丰富,而铁矿却极为稀少。
“铁矿……我知道一些,不过……”他对铁矿有所了解,甚至穿越前就见过真实的铁矿场。
但铁矿也有优劣之分。
首先,规模必须足够大;其次,品质要好;最重要的是,开采难度不能太高!那种位于悬崖边或瀑布附近的可以直接排除。
吴巨知道的那个铁矿场也是深层矿,只有现代技术才能开采这种深度的矿藏。
对于这个时代的技术水平而言,地下五十米以下的矿藏开采起来就已经很困难了。
露天矿无疑是最理想的。
可惜吴巨并不清楚有哪些露天铁矿。
气氛一时变得沉闷,吴巨紧锁眉头思索。
“等等!”他突然眼睛一亮,想起一件事。
后世寻找铁矿不易,但如果这个时代的铁矿已经被开采了呢?
“去临邛,那里肯定有铁矿!”吴巨十分肯定。
“临邛?”王尚礼疑惑道,“以前没听说那里有铁矿啊。”
“总会有的,你去调查就不会错。”吴巨语气坚定。
他并非毫无依据。
临邛,就是现在的邛崃,在成都附近。
那里必然存在一处至今未被发现、但未来三十年内将被大规模开采的铁矿!
小主,
虽然吴巨未曾亲眼见过,但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读到过相关记载。
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提到:蜀地卓氏本为赵人,因冶铁致富。秦国灭赵后,迁徙卓氏家族。卓氏被掳掠时,夫妻二人推车前往迁徙之地。其他迁徙者大多争夺近处肥沃土地,唯独卓氏认为汶山脚下土地肥沃,适宜耕种,于是选择远处迁移,定居临邛。卓氏在当地开采矿山,迅速积累财富,甚至超过了滇蜀一带的居民。他们享受田园生活和 ** 之乐,堪比王侯。
另一家程郑,同样来自山东,也从事冶铁业,以经商获利,最终家产与卓氏相当,同样定居临邛。
这段话的大意是,蜀地卓氏的祖先原为赵国人,靠冶铁发家。秦国攻破赵国后,迁徙卓氏家族,卓氏夫妇被掳掠时仅靠一辆推车前往新的居住地。当时许多迁徙者都想靠近肥沃的土地,而卓氏却选择了偏远的临邛,最终在那里通过冶铁积累了巨额财富。
其他被迁徙的人中,若有稍多余财,便会争相赠予主管官员,请求迁往近处,近处为葭萌县。唯独卓氏说道:“葭萌地狭土瘠,我听闻汶山下有肥沃良田,田中大芋头形似蹲伏的鸱鸟,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挨饿。当地民风擅长交易,易于谋生。”
于是主动要求迁往远处,最终被安置于临邛,卓氏对此甚为欢喜。他利用山中的铁矿资源,鼓风冶铁,精心筹划,财富远超滇蜀一带的居民,奴仆数量甚至达到千人。他沉醉于田园水池间的射猎嬉游,享受堪比国君的生活。
程郑为山东迁来的俘虏,同样经营冶铸业,将产品售予未开化的地区,与卓氏同样富裕,亦定居临邛。
……
审视这段记载:
首先,内容清晰明确,此事必属实。而关于卓氏的记载尤为真实,因为有其他史料相互佐证!
数百年后,卓氏家族出了位才女卓文君,即写下《白头吟》中“愿得一心人,白首不相离”的那位女子。据《史记·司马相